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與敘利亞、以色列為鄰,首都貝魯特,國土面積10,452平方公里,人口約607萬(2020年),93%以上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語是國語。黎巴嫩屬於議會共和制,是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中教育最發達、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黎巴嫩屬地中海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1℃。水資源比較充足的國家,但由於缺少水利設施,加上多孔的喀斯特地質條件,水資源流失比例較高。礦產極少,僅有鐵、鉛、銅、褐煤和瀝青,儲量少,開採也不多,製造業原料主要依賴進口。黎巴嫩雪松是腓尼基時期的重要出口產品,古埃及法老的船,耶路撒冷所羅門的聖殿,乃至古羅馬皇帝的寶座,都是用黎巴嫩雪松木製作的。

黎巴嫩主要信奉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教派繁多。基督徒佔人口總數的40%,穆斯林教徒佔人口總數的60%。黎巴嫩曾經是古代腓尼基的一部分,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文化淵源上屬閃族語系。公元1至7世紀,黎巴嫩受羅馬帝國統治,與巴勒斯坦一同劃歸敘利亞行省,由於羅馬統治者大力推行基督教化政策,居民大都信奉基督教。公元636年,阿拉伯人的倭馬亞王朝征服黎巴嫩,開始傳播伊斯蘭教。

黎巴嫩認可的宗教有十八個群體,四個穆斯林、一個德魯茲派、一個猶太教派和十二個基督教社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9年到1945年為法國統治,在法國影響下,教會日見復興,伊斯蘭教勢力有所削弱,在宗教方面卻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國家之一。1943年黎巴嫩共和國成立,根據協議,總統必須由天主教馬龍教派教徒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擔任,議長則由什葉派穆斯林出任。各大宗教教派都有自己的宗教政黨,有些還擁有武裝民兵。1948年到1976年,30萬巴勒斯坦難民湧進黎巴嫩,干擾了當時的形勢,幷觸發了1975年到1990年的內戰。1982到1985年間,什葉派穆斯林與德魯茲派民兵,在基督徒中間進行一連串武鬥和挾持人質事件。

黎巴嫩向來是中東的商業重鎮,過去過去幾十年,是黎巴嫩的悲劇時代,內戰令貝魯特變為頹敗,商業、旅遊業都受到摧殘。挾持人質,成為世界頭條新聞。富裕的經濟被摧毀,中產階級人口下降,社會平衡受干擾,戰事雖平息,但影響仍持續,需要我們的禱告守望。

 

代禱重點

感恩持續多年的內戰結束,至此,民眾也向屬靈事物非常敞開。請特別為以下事項代禱。

1. 政府領袖轉向真神,樹立和諧楷模,同心合一為黎巴嫩人謀福祉。

2. 完全的政治自由,宗教自由也必須獲得保障。至此黎巴嫩依然是中東唯一讓人民合法改教的國家,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信徒可以比較自由的前往黎巴嫩受訓,請繼續為宗教自由禱告。

3. 由於遷徙的關係,基督徒失去了很多政治和經濟上的權利,人數也有所下降,請為黎巴嫩教會的復興禱告,能夠超越宗派壁壘,特別是馬龍派天主教禱告,它歷來是聚會人數最高的,盼望這些歷史悠久的宗教群體能夠有新生命注入,使教會可以成為黎巴嫩和世界的祝福。

4. 曾經受訓的教會領袖,黎巴嫩的宣教士人數均已下降,本國領袖被迫移居其它國家。國內同工缺乏,這種情況,導致不少堂會欠缺有效的牧養,請為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來代禱。

5. 黎巴嫩有不少住校式的福音聖經學校,包括阿拉伯浸信會神學院、地中海聖經學院、宣道會神學院以及近東神學院。請為各學院的同工所需要的物資及學員禱告,也請為各學院有更緊密的合作,一同在神的國度前進禱告。

6. 黎巴嫩歷來都是基督教事工向全中東地區推進的中心,不少事工曾受干擾,但已經重拾動力。請為黎巴嫩信徒能夠重新領受向其他民族以及其他地方傳福音的意向禱告。

7. 基督教學校和孤兒院這項長期的工作受到讚賞,也取得公眾信賴,很多來自各社群的兒童得聞福音,一些團體更是歸信基督,求主繼續復興這項事工。

8. 青年經常在人心冷漠、前景黯淡的漩渦中掙扎,濫用藥物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請為專門為他們設立的機構代禱,如黎巴嫩青年歸主協會、麥子社、青年使命團以及本地堂會,求主來繼續復興。

 

>>> 收聽《這一刻,清心》